《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史 1》李贽克罗齐_(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史 1)最新章节免费阅读

《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史 1》是作者“ “最爱君””的倾心著作,李贽克罗齐是小说中的主角,内容概括:读的是历史,解的是人心

点击阅读全文

第 1 节 能打的,不一定会玩儿

加载中…陆逊 加载中…李靖 加载中…狄青 加载中…戚继光 加载中…左宗棠 神将之死:一场立储之争,如何毁了陆逊?
1公元 221 年,孙吴大祸将至。
这一年,称帝不久的刘备不顾朝臣的劝阻,率倾国之兵出峡,打着”为关羽报仇”的幌子兵进荆州,誓要一路打到建业(今江苏南京)去。
而孙吴的大都督吕蒙偏偏又在这时候病故,前线诸军一下子群龙无首。
派谁去总领荆州军务,抵御刘备的兵锋呢?
吕蒙曾经先后向孙权推荐过两个人,在军中崭露头角的陆逊,以及领兵多年、在军中颇有威望的朱然。
孙权选择了前者。
对此诸将颇为不服。
刘备围攻坚守夷道的孙桓,陆逊不救;刘备挑衅,陆逊不战。
本就年轻的主帅为此更为老将们轻视。
然而最终,所谓的”火烧连营七百里”,一场酣畅淋漓的决定性胜利,不仅让刘备狼狈败逃,保了孙吴的周全,更是让军中朝中各种不服闭嘴。
夷陵之战过后 6 年,在石亭,这次轮到曹休被教做人。
孙吴”斩获万余,牛马骡驴车乘万两,军资器械略尽”,而战后不久曹休便羞恨而逝。
此后二十多年,曹魏再未敢主动兴兵南下。
陆逊以一人之智,送魏、蜀大败各一,为两国所忌惮,堪称孙吴之柱石。
除了军事上才智过人,在内政方面陆逊也颇为孙吴所倚重,可谓出将入相,无所不能。
陈寿修《三国志》,三国各路英豪中除了那些有帝号的,就俩人单列为传:一个是诸葛亮,另一个就是陆逊了。
国有如此神将良相,孙权对陆逊自然是宠爱有加,不仅委以上游的军政大权,甚至刻了自己的印信交给他,让他直接负责与蜀国的交涉。
在石亭破魏之后,孙权特别设置了”上大将军”一职授予陆逊。
为了表彰陆逊的功绩创立官职,孙权也是没谁了。
只可惜,这段君臣相知的佳话随着一个人的去世,最终还是转了弯。
公元 241 年,大皇帝孙权的太子孙登,死了。
2在古代中国,嫡长子继承是传统。
孙权称王的时候,并没有立后,所以诸子只论长幼,不论嫡庶。
公元 238 年,已是大皇帝的孙权死了一个妃子,孙权哀痛至极,便追封了这个妃子为皇后,即步皇后。
然而步皇后本人却没有儿子,只有两个女儿:孙鲁班、孙鲁育。
孙鲁班,字大虎,最初嫁给了周瑜的儿子周循,后改嫁全琮,故又称全公主。
孙鲁育,字小虎,是朱据的妻子,故又称朱公主。
女孩子是没办法被立为皇储的,所以自孙权称王,到后面称帝,这太子的位子便一直是长子孙登来坐。
现在太子死了,该立谁好呢?
此时孙权诸子之中,年龄最长的便是孙权的第三子,孙和。
按照立嫡以长的原则,孙和顺理成章地被立为太子。
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:在立孙和为太子之后不久,大皇帝孙权在群臣的要求下将四子孙霸立为鲁王。
一个立储,一个立王,尊卑确定了,按理说这是好事。
但诡异的是,虽然尊卑有别,待遇却相差无几:孙权对孙霸”宠爱崇特,与和无殊”。
以致和、霸兄弟二人仍像之前那样”同宫室,礼秩未分”。
大臣们按捺不住了,纷纷向孙权进言,认为太子和鲁王毕竟尊卑不同,礼仪上应该有所体现。
于是二人分别迁宫,各置幕僚。
这下总算”分礼秩”了。
地位上,孙和陡然尊贵无比,而孙霸却一落千丈。
有的大臣甚至提出要让孙霸出镇地方,以固孙和之位,孙权没有同意。
对此,孙霸心里却打翻了五味瓶:要不是我那个哥哥孙和,我何至于此?
二宫之争,不可避免地上演了。
3见到鲁王孙霸一派气势汹汹,朝中一干大臣自然是看不过去。
毕竟长幼有分,尊卑有分,你孙霸只是个王侯,有什么资格跟太子较劲呢?
孙霸当然不甘示弱,广交宾客党羽。
于是孙吴的朝廷围绕这二宫之争,便分化成两派:太子孙和那边,有丞相顾雍之子顾谭、朱公主的夫君朱据、太子太傅吾粲等人。
鲁王孙霸那边,则有淮泗宿将步骘、吕岱,以及全公主的夫君全琮等人。
两派依仗各自的势力,在孙吴朝中倾轧。
尤其鲁王一派跃跃欲试,经常借机对太子一党发难。
除了党羽跑前跑后,孙霸阵营还有一个最得力的帮手:全公主孙鲁班。
原来孙鲁班与孙和的母亲王夫人素来不睦。
孙和被立为太子时,孙鲁班便满心不高兴,多次在其父孙权面前诋毁王夫人,借此打击孙和在皇帝心中的形象。
她甚至还想拉其妹朱公主孙鲁育上船,然而朱公主因其夫朱据支持太子孙和,便拒绝了姐姐。
于是姐妹俩也生嫌隙。
有一次孙权生病,不能去宗庙祭祀,于是派孙和代替。
由于孙和太子妃的叔叔张休住所邻近宗庙,孙和便应邀前往一会。
孙鲁班得知此事后,便向孙权进谗,说太子没有去宗庙,而是去妃子娘家”谋大事”。
又说孙权生病的时候,孙和的母亲王夫人”有喜色”。
孙权闻之大怒。
王夫人竟因此事忧愁而死,孙和也不像以前那样受皇帝爸爸待见了,整日担心被废。
孙霸见孙和日渐势微,取而代之的心情更加迫切了。
于是便派自己的心腹前去皇帝耳边吹风,尽说自己多么多么才干出众,比孙和这里好那里强,应是太子之位的最佳人选。
这事儿传到了孙和的耳朵里,孙和慌了。
此时恰逢陆逊的侄孙陆胤要返回武昌,正向孙和辞行。
孙和故意不见,却又微服秘密来到陆胤车上,让陆胤捎信儿回武昌,请求陆逊出面为自己说情。
4陆逊是聪明人。
早在前太子孙登初立之时,陆逊便受孙权委托辅佐和教导太子。
后来孙登去世,储君之位变动,位高权重的陆逊也只是遵循臣子的本分,对皇帝的家事表态谨慎。
眼下孙和与孙霸争储,陆逊很清楚以自己现在的位置和在朝中的威望,一旦卷入这个漩涡,极容易引得皇帝猜忌。
一个人如果让皇帝对他心生恐惧,那这个人的政治生命怕是要到头了,甚至性命也要搭进去。
所以在二宫相争之初,身为一方大员的陆逊并没有明确表态。
现今路已分岔,陆逊不选也得选了。”
太子正统,宜有盘石之固,鲁王藩臣,当使宠秩有差,彼此得所,上下获安。
谨叩头流血以闻。”
陆逊的上表摆到了孙权的面前。
孙权大惊:宫中的事情,武昌都知道了?
然而陆逊那边却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,不仅三番五次地上书陈述长幼之分,以得失之论劝谏孙权,甚至还提出要来建业面圣。
孙权见此,龙颜大怒:这莫不是你陆逊在要挟我吗?
而全琮此时又向孙权进谗,说太子一派的顾谭、顾承兄弟在芍陂之战中冒领军功。
这顾氏兄弟不仅是丞相顾雍之子,也是陆逊的外甥。
孙权听闻便下令将二人下狱,最终流放交州。
太子太傅吾粲,也因数次与陆逊通信,请陆逊为太子孙和站台而被孙权下狱,最后死在狱中。
为了立储的事,君臣二人彻底撕破脸皮。
孙权尤其生气,数次派人亲往武昌,责备陆逊。
一系列的政治打击接踵而至,时年 63 岁的陆逊竟因此愤恨至极,一病不起。
5公元 245 年,神将陨落。
听到陆逊的死讯,孙权竟没有一丝悲伤,他心里还是怨气满满。
陆逊的儿子陆抗安葬完父亲,还都谢恩的时候,孙权还拿出别人控诉陆逊的”20 条罪状”,煞有介事地为难陆抗。
所幸虎父无犬子,面对皇帝的诘难,陆抗逐条辩明,说得头头是道。
孙权听罢,对陆逊的怨气这才稍微消解。
5 年后,二宫之争落下帷幕。
这场持续 8 年、震动孙吴朝野的立储之争,以太子孙和被废,鲁王孙霸被赐死,无数党羽被株连而告终。
经过这场折腾,孙吴实力大损,孙权也渐渐感到当初自己对很多事处置不当。
251 年,陆抗返回国都治病,受到孙权的召见。
此时的陆抗一如其父当年,英姿飒爽,在武昌任上颇有建树。
也许是感到自己时日不多,出于对新晋将才的安抚笼络;也许是对当年苛待陆逊的事幡然醒悟,心怀愧疚;这次召见陆抗,孙权竟流着泪对他说:”之前我听信谗言,君臣大义上亏待了你父亲,又委屈了你。
诘问你所依据的那些材料,我都烧掉了,再也不让人看见。”
陆抗听到这些是什么反应,史上没有记载,而陆逊倘若泉下有知,心中又做何感想呢?
一年后,大皇帝孙权撒手人寰。
孙陆君臣二人之间的恩怨,也随二人的离去化为尘土。
6回看陆逊之死,人们总会归因于孙权晚年昏庸,但实际上,孙权、陆逊不合由来已久。
表面上君臣相知,实际上观念分歧很大。
首先双方阵营不同,这是二人分歧中最根本也是最致命的。
陆逊出身于江东大族,而孙权,则与其兄孙策一样是南渡的淮泗集团。
做客的孙策压制江东大族,靠的是血腥的屠杀,以致在他主持江东时期,孙家人和江东大族关系很差。
陆逊少年丧父,自幼跟随其从祖父、庐江太守陆康长大,而陆康正是因为孙策围攻庐江染病身亡。
庐江之役,陆家族人死了大半。
换句话说,老陆家和老孙家是有仇的。
有这个梗在,即使陆逊放得下,孙权也不见得能放下。
防着江东大族势力崛起,是孙权一直以来的一根紧绷的弦。
其次,在治国理念上,二人有路线分歧。
陆逊大族出身,深信儒学之道,曾给孙权上书,主张”施德缓刑,宽赋息调”,甚至批评孙权用人只重才,不重德。
孙权则不信这一套。
他跟曹魏的曹家父子是一个路子,以法家学说为先,严刑峻法,用人论才不论德。
面对陆逊的劝谏,孙权直接回复道:”夫法令之设,欲以遏恶防邪,儆戒未然也,焉得不有刑罚以威小人乎?”
你说我严刑峻法,难道不需要通过严刑峻法威慑犯罪,防患未然吗?
关于陆逊为政以德的建议,孙权完全无视,他曾私下跟诸葛瑾说:”伯言(陆逊字)长于计较,恐此一事小短也。”
除此之外,二人的天下观也势同水火。
孙权显然不甘心只割据江东一隅,存帝王之志,破魏灭蜀、一统天下是他的夙愿。
但江东大族出身的陆逊却不认可这个宏达的”理想”。
他主张江东本位,限江自保。
每次孙权有北征中原的冲动,都被陆逊泼冷水,哪怕是在石亭之战大破魏军的情况下,陆逊都坚决反对继续北进。
在陆逊看来,那不是打天下,那叫冒进。
以孙吴的实力,吞蜀尚力不足,遑论吞魏。
对此孙权超级不满,他说陆逊之志”徒守江东”,并明确表示”自守可陋”。
7矛盾的爆发,就差一个导火索。
二宫之争便是了。
立太子孙和,但又不与鲁王孙霸分礼秩,这本身就很让重视礼法的儒家大族看不下去。
而孙和恰恰又是以儒治国的代言人。
孙和如其亡兄前太子孙登一样,儒学修养很高,品行也与孙登相当,是陆逊等江东大族眼中不二的储君人选,被寄予厚望。
但孙权显然不喜欢一个天天跟儒生混在一起、给江东大族站台的太子,他更愿意选择一个”像自己”的人来继承自己的家业。
虽说孙权也不见得多么喜欢鲁王孙霸,但通过孙霸,压制一下太子一党,给江东大族一点颜色看看,孙权还是乐见其成的。
只不过,这场立储之争后来玩过了火,什么君臣相知,什么君臣大义,都为这次内斗做了陪葬。
当年石亭之战得胜后,孙权把自己的车盖给陆逊用,又解下自己饰金腰带给陆逊系上,送缯彩、丹漆,赏赐之丰厚,无人可比。
酒宴之上,孙权喝醉了,命陆逊跳舞,看陆逊跳舞,孙权开心极了,自己也上前与他对舞。
可惜这君臣解衣共舞的佳话,随着二人反目成为追忆,只留那三千三百西江水,滚滚向东流。
大唐第一战将:当老板怀疑你的时候,用一次次胜利怼他李靖在历史爱好者的心目中地位很高,被封为”战神”。
这可能主要得益于小说和演义的影响。
在传奇和演义里,李靖很风光,又是”风尘三侠”之一,有红拂知己;又是托塔天王,是哪吒他爸。
但这些,基本都是附会和传说,跟真实的李靖没啥关系。
真实的李靖,一生的政治处境挺凶险的。
史书说他一度”阖门自守,杜绝宾客,虽亲戚不得妄进”,把自己封闭起来,不是抑郁,至少也是郁闷。
一个战绩爆棚的名将,为何内心如此难受?
因为,老板对他不放心。
1对于李唐帝国的领导核心来说,李靖是个有政治污点的人。
早在李渊密谋反隋的时候,李靖干过一件事:自锁上变。
李靖打算到扬州向隋炀帝告发李渊的阴谋,是效忠隋王朝的行为,应该大大有赏。
诡异的是,为什么要”自锁”,给自己戴个枷子呢?
这不是表明自己是待罪之人吗?
对这件事,我们只能这样理解:李靖参与了李渊的密谋事业,但由于”革命意志”不坚定,想反水戴罪立功。
没想到,李渊的胜利来得太快,李靖走到半路,长安已经沦陷。
李靖被抓了,李渊准备处决他,当作革命事业软骨头的典型,以儆效尤。
临行刑前,李靖大喊:”公(指李渊)兴义兵,欲平暴乱,乃以私怨杀壮士乎?”
这是李靖一生中在老板面前话最多的两次之一。
另一次,我们后面会讲到。
李靖在老板面前话少,是出了名的。
史书记载,他在朝廷上经常嘴巴嚅嗫半天,说不出一个字。
如果你以为李靖是武将出身,大老粗不会说话,那就大错特错。
当时人对他的评价是”才兼文武,出将入相”,说明李靖文武双全。
不说话,是不想说话,不是不会说话。
把话留到最关键的时候说。
比如这一次,他要死了,说出的话水平多高。
他不是跪地求饶,而是理直气壮:你李渊干革命,不就是为了推翻隋朝的腐朽统治吗?
现在因为这点嫌隙,就杀掉我这个人才,让天下人怎么看?
他认定李渊是要做曹操的,所以才这么说。
当年贾诩怂恿张绣第二次投降曹操,张绣一脸懵圈,贾先生啊,我已经降过一次,反过一次,再投降不是去送死吗?
贾先生指点说,放心吧,死不了。
曹操是干大事业的人,他需要人才,需要向天下英才做出个姿态,所以至少表面上会非常宽待你。
曹操没杀张绣,李渊同样没杀李靖。
但李靖”自锁上变”这个污点,在老板心里再也洗不掉了。
2要不是李靖才堪大用,他早已死过好几回了。
基于对李靖的极度不信任,李渊长期把他放在边疆地区任行军总管,一方面是利用他的作战才能,另一方面则考虑用得不顺心就杀。
大唐建国初期,萧铣以梁朝皇族后裔的身份,趁着乱世,控制了长江流域大片土地,定都江陵,仗着水势与李渊对抗。
李渊派李靖去打萧铣,这是一场以少打多的战争。
一听到李靖的人马受到萧铣的阻击,无法推进,李渊莫名发怒,暗地里给硖州都督许绍下了个手诏:杀掉他。
不用罪名,秘密处决。
可以看出,已经贵为皇帝的李渊,一直放不下对李靖的恨意。
许绍认为李靖是不世出的战将,所以不仅没有下毒手,而且为他请命。
李靖这才逃过一劫。
没有证据表明李靖知道这个要命的密令。
他不说话,没有申辩,也没有表忠心什么的,只是很快就以率兵八百擒获五千俘虏的战绩,做出了回答。
李渊变得很高兴,对朝中大佬们说”使功不如使过”,还给李靖下了手诏说”既往不咎,旧事吾久忘之矣”。
从来就没有这样表扬人的,李渊口口声声强调李靖有”过”有”咎”,旧事说忘了,其实根本没忘。
李靖没说话,第二年出奇谋,一举把萧铣灭了。
李渊论功封赏没得说,然后把李靖弄到了岭南,”贬”得更远了。
3李世民上位后,李靖历任兵部尚书、尚书左仆射等要职,成为朝廷重臣。
但这些,也是表面功夫。
李靖能力太强,帝国边境有什么乱子,领兵作战非他莫属。
许以高官厚禄,仅是李世民抚慰和笼络李靖的手段。
李世民一副”你办事,我放心”的样子,其实骨子里和他父亲一样,对李靖极不放心。
贞观三年(629 年),李世民下诏派出几路大军讨伐东突厥,由李靖担任总指挥,而受他节制的几路大军首领,爵位大多都比李靖高。
这就是李世民的高招:李靖——不得不用之人,也是不得不防之人。
李靖没有说话,上了战场,又是捷报连连。
第二年春天,俘虏了颉利可汗,取得了彻底胜利。
用太上皇李渊的话说,这是自刘邦遭遇白登之围以来,对抗外族的最伟大胜利。
在庆功晚会上,李渊自弹琵琶,李世民亲自起舞,场面和谐欢快。
作为前线总指挥的李靖,却享受不到这欢快的气氛。
综合史书记载,在李靖打胜仗前后,接连两任御史大夫都对他进行了弹劾,罪名是攻破颉利可汗牙帐后,纵容部下烧杀抢掠。
李世民出马了。
他召见李靖进行谈话,把他责骂了一顿。
李靖没有申辩,连连点头谢罪。
然后,两人沉默了许久,李世民才说,前朝也有个名将史万岁,也曾大破突厥,然而隋文帝有功不赏,最后还把他暴杀于朝堂之上。”
朕则不然,录公之功,赦公之罪。”
李世民最后说。
我不是隋文帝那样的人,对李靖你,有功要赏,有罪不罚。
看到没,李世民不但用史万岁的遭遇对李靖进行敲打,而且未加核实就强调李靖有罪,只是朕宽宏大量不追究罢了。
于是对李靖加官晋爵,以及实物奖赏。
过了没多久,李世民又找到李靖,对他说,此前御史大夫对你的弹劾是无中生有,我已经查明了,你不要往心里去。
李靖能不往心里去吗?
但不管老板之前如何玩弄”有罪”与”无罪”,甚至两任御史大夫的构陷弹劾极有可能也是老板的授意,李靖自始至终没有辩解。
要是他很不合时宜地一定要抗辩,要跟老板争个面红耳赤,估计没罪也要被整得很惨。
这种事太常见了。
464 岁那年,李靖以足疾行动不便为由,请求退休。
李世民欣然同意,没有挽留。
紧接着对李靖又是一通名为褒扬、实为训诫的说教,说古往今来,身居富贵而能知足止步的人太少了,多数人才虽不堪或身体有病,还是不愿放弃职权。
第二年,吐谷浑入侵凉州。
李靖太能打了,唐太宗知道非起用李靖不可,赐给他一根拐杖。
李靖出征,果然大破吐谷浑,再一次用胜仗说话。
但他永远逃不过那个魔咒:每次大功告成,即有凶险随身。
这一次是利州刺史高甑生等人告他谋反。
李世民的处置方式颇有意思,据史书记载是”命法官按其事”,命令法官核实李靖谋反之事。
好像巴不得找到李靖谋反的证据一样,可见他心里仍然相信李靖会谋反。
最终,当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点击阅读全文

上一篇 2022年9月17日 am11:12
下一篇 2022年9月17日 am11: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