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从羊娃子到CEO》小说最新章节,刘长云 乌央乌全文免费在线阅读

点击阅读全文

送走了吴二嫂,刘长云赶紧去找摩托车下山。

父亲刘世光负责先收拾好院子,然后去借周围邻居的桌椅板凳,碗筷瓢盆,刘长云则搭上世勇叔的摩托车去山下找村长。

今天又是个好天气,晨雾从山涧中慢慢爬上山腰,随风涌动仿佛海潮一般,早起的鸟儿们叽叽喳喳,每天都是它们叫醒大山、唤醒村民。

刘长云坐在摩托车后座,沿着盘山公路缓缓而下,摩托车的开得很慢。虽然现在是三伏天,一年中最热的季节,但早间的山风吹在身上,还是有点冷。

几个哆嗦加几个激灵,让昨晚没睡几个小时,脑子还有点晕晕乎乎、穿着短袖的刘长云一下子清醒了不少,脑子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。

今早,刘世勇第一眼看到长云就飙出一句似笑非笑的话:哦哟,我们长云还会笑嘞?

可能刘长云自己完全没有意识到,从小到大,他寡言少语,始终有种少年老成的气质,平时则喜欢独来独往,不跟村子里的同龄人打堆,没事的时候,唯一的爱好就是爬“老熊顶”,山路难行,每次爬到山顶都会累得气喘吁吁。

山顶海拔很高,一块块全是平坦的大石头,像是天然的大茶台,石头与石头之间有一些野百合,每年九月份,喇叭样的百合花便会开成片片白色的花海,在风中摇曳,蜜蜂忙碌地采着花蜜,那风景甚是好看。

四周的山都比这山顶的海拔低,站在这里,完美地再现了杜甫诗里的名句: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

群山一层一层地向天边展开,像水里晕开的墨色。

如果从山顶向北眺望,那就是省城的方向,省城花锦市,自古就是物阜民丰、美女如云,文章锦绣地,温柔富贵乡。

有时候,刘长杰就坐在石台上,就默默地向北边看着,一看就是整个下午。

当然,花锦市对于刘长云来说,只是个模糊的样子,实在太过抽象。18岁了,他最远只到过隔壁县城,离家不到四十公里。

山顶,还是刘长云读书的地方,天气好的时候,他会背上一壶热水,再带几个玉米煎饼,捧着《水浒传》,在石台上看一整天,他特别喜欢浪子燕青。

有时候,刘长云会觉得自己像赵传歌里的那只“小小鸟”,想要飞,却怎么也飞不高,飞不出这四面层层包裹的大山。

不过,十年寒窗,他终于做到了!拿到三河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,正式地意味着——他已经走出了大山!

走出大山,是每一个山区孩子从小到大、天还没亮就打着火把、踩着泥泞、顶风冒雪去山下上学、去追求自己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奋斗源泉。

刘长云也不例外,只是他成功了,其余的人没有机会。

留在大山,就意味着一眼看到头的人生。对于这些才十几岁的少年,看着周围腰背日渐佝偻、头发白花、手掌像树皮一般粗糙的父辈,一想到四十年后的自己会跟他们一样,就会头皮发麻、坐立不安。

所以,年轻的他们,每天用尽力气吃饭、咽菜、喝汤,一碗又一碗,拼命地催长自己的身高、催壮自己的身体,为的就是尽快走出这个“鬼地方”。

在山里娃眼中,走出去,就是灿烂人生的开始,未来就有无限的可能,就会像电视剧里面的人一样:西装笔挺、精神抖擞、走路带风、眼神闪电。

但是,山里娃往往只看到了美好世界的正面。殊不知,世界都有两面,不但有正面,还有反面;就像白天与夜晚,有晴空万里,也有风雨雷电。

外面世界的很残酷,尤其是对楠木村这些一无知识、二无技术、三无见识、四无依靠的“四无”后生,想在外面混出个模样,实在是太难了!而那些摸爬滚打一路闯荡出来,在大城市里安家落户的农村娃,千不存一。

然而,很多的人都只看到了成功者、只关注了成功者。

其实,这个社会,纵观古今无论中外,成功者永远是少数,想要实现阶层跨越,就像那句古话说的:一命二运三风水,四积阴德五读书,最后才是走对路、持续努力、坚持不懈。

多年后,村里第一批出走者几乎都回来了,他们比刘长杰大不了几岁,算是第一批80后。其中的代表人物,虽然仅仅只有初中毕业证,但已经是学历最高的一位,也是楠木村“长”字辈的族兄,他叫刘长龙,在酒桌上拉着刘长云的手,告诉了他曾经的心酸往事:

从远方回来的火车上,他一直单曲循环播放着费翔的《故乡的云》:

我曾经豪情万丈,

归来却空空的行囊,

那故乡的风,

那故乡的云,

为我抹去创痕。

那几天,刘长龙就孤零零地坐在冰冷的火车地板上!站票也是加了300元钱从票贩子手里买到的。

《故乡的云》这这么单曲循环,从五千多公里外的疆远省听到了花锦市,三天三夜,醒了听,听了又醒;听完哭,哭完继续听…

多年以后,刘长云这样总结,山里人并不是向往外面的物欲或者繁华。

因为,那时候的他们,根本就不知道,根本就没有见过什么是繁华、什么是物欲、什么是灯红酒绿、什么是笙歌夜夜,这些对他们都没有概念!

最吸引他们的,其实,只有简简单单的两个词:“彩色”和“动物”!

在山里,见到最多的,是大自然的绿色,其次是冬天大雪覆盖后的茫茫白色,夏天漫山遍野萱草盛开的鲜红色。除此以外,就是泥巴的土黄色,天空的蓝色,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时候,能见到其中的三个。

渴望颜色,渴望更多、更丰富的颜色。这就是山里娃的追求,也是人最底层的追求之一,只是它被很多人忽视了。

可能,很多人城里人理解不了这一点,因为他们一生下来,就身处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,天天在身边的东西,越不容易察觉到它,越不容易知道它的重要性。

其实很简单,举个例子:在物质贫乏又气氛特别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,老百姓几乎都穿蓝色,俗称“老毛蓝”;它与“绿军装”一起,成为时代的符号,成为一代人共同的记忆。

之后,改革开放,沉重的国门打开之后,五彩斑斓的世界呈现在眼前,人们开始有了新的追求,也渐渐懂得了“时尚”二字的含义,大街上开始有了各种各样的衣服,各种各样的颜色。

有人说:国门的打开,不是最大的开放;民众思想的打开,才是最大的开放。

再举一例,看过彩色电视机之后,再让你回到黑白电视机时代,你行吗?估计绝大部分人是不行的!

色彩,其实也是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表现之一,总结一句话,对于大部分人来说,从单色彩到多色彩,可以接受;但是反过来,从多色彩再回到单色彩,大部分人就不行了。

再说“动物”。

这里要说的可不是飞禽走兽等等动物,而是“一切能动的物体,不管它有无生命”,比如火车、汽车、飞机、轮船、冒烟的工厂、运转的机器、旋转的风车……是工业文明后产生的“动物”!

一句话:这里说的“动物”是——一切能动的物体!

说白了,农村和城市,其实就是两个“静与动”的世界,也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最大的区别,农业文明是“静”,工业文明是“动”。

按照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,前者低级,后者高级。“人往高处走,水往低处流”,文明的历程也是一样的!

这些“颜色”和“动物”,对于生活城市里的人早已经司空见惯、习以为常。但对于农村,特别是偏僻山区的农村人来说,却有着一种致命的诱惑。

在山上,只能见到极少的“动物”,活的就不列举了,剩下就是偶尔上山下山的摩托车、拖拉机,山谷里跌落的瀑布,风吹动的树梢。

单调!乏味!用这两个词来形容山上的岁月再合适不过。更关键的是,这种单调与乏味一直在延续,几十年来几乎没有任何改变。

周围没有变化,年轻人就会压抑、就会浮躁、就会心绪不宁,就会忍不住动一动,忍不住走一走,走出家门,走出乡村、走出县城、走出省城、越走越远。

这就是打工人的心理迁徙。

摩托车走得很慢,因为这里几乎全是“发卡弯”的盘山公路,外侧都是悬崖,那时候还没有防护栏,骑车的人都会全神贯注万般小心。所以刚才,刘长云没敢跟刘世勇多说一句话,就怕分散他的注意力,默默地坐在后座,任由思绪飘飞。

坐在行驶中的各种交通工具上思考,这是刘长云特别的习惯,也因于此,还为他带来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,当然,这是后话。

山下的雾气比山上要浓一些,当摩托车拐过竹林下的石子路驶上宽阔的沥青路时,已经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村委会的房子。

刘长云赶紧收回蔓延的思绪,快到了!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上一篇 2022年2月18日 am3:27
下一篇 2022年2月18日 am4:20